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關于印發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服務全省高質量
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魯自然資字〔2024〕56號
★
各市、縣(市、區)自然資源和林業主管部門,沿海市、縣(市、區)海洋主管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深改委第四次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持續推動全省經濟鞏固向好,服務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強化規劃支撐
1.加強項目落地規劃服務。加快推進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報批,在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正式批復前,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已經組織審查通過的,可作為項目用地用海用島組卷報批的規劃依據。重點發展村莊可單獨編制或與多個村莊合并編制村莊規劃,也可與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聯合編制;對暫不編制村莊規劃的,通過制定“通則式”規劃管理規定,明確村莊建設邊界以及自然災害風險防控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風貌特色等控制引導要求,納入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作為鄉村規劃建設管理依據,實現鄉村地區空間規劃管理全覆蓋。
2.允許城鎮開發邊界外零星城鎮建設用地布局。除鄉村建設用地以及交通、能源、水利、軍事等單獨選址項目外,允許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公用設施、交通場站、文物古跡、殯葬設施以及依托資源或有特定選址要求的項目在城鎮開發邊界外布局城鎮建設用地,城鎮開發邊界外零星城鎮建設用地應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方案,逐級匯交經自然資源部檢驗合格并納入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后,按照城鎮批次用地報批。城鎮開發邊界外年度新增零星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得超過所在地市、縣(市)年度可允許新增城鎮建設用地zui大規模的10%,同時等量核減城鎮開發邊界內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3.有序推進詳細規劃編制。在符合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三區三線”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在城鎮區域(以城鎮開發邊界為主體的區域)編制單元和街區兩個層級的詳細規劃,也可根據實際合并層級編制。對于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平急兩用設施項目和城鎮開發邊界外零星城鎮建設用地,允許按地塊編制詳細規劃,編制時統籌考慮與項目相連的道路、綠地與開敞空間等,作為出具規劃條件的依據,加快土地供應。
二、加強要素供給
4.優化土地利用計劃指標配置。納入國 家重大項目清單、國 家軍事設施重大項目清單的項目用地,以及納入省政府重大項目用地清單的單獨選址項目用地,經依法依規批準后,由國 家統一配置指標。對年度省重大、省重點外資、省重點工業、省重點數字產業等省級重點項目用地,使用國 家下達我省基礎指標。各市縣通過處置存量土地核補的指標重點用于未納入國 家和省保障范圍的項目用地。
5.加強重點項目補充耕地指標保障。堅持“以補定占”,將本行政區域內穩定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在縣域范圍內落實占補平衡。對省級以上重大項目,允許在本市域范圍內調劑解決,本市域補充耕地指標不足的,可在省域范圍內調劑解決。省級以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項目,可申請使用省級統籌補充耕地指標。
6.加強林地定額保障。對國 家下達的林地定額,實行省市兩級統籌,省每年下達各市一定數額的林地定額。省級指標主要用于國 家、省級重大項目。市級指標主要用于市縣權限審批項目,優先用于公(鐵)路、港口、機場、水利工程、國 家能源基地、國 家級電網、油氣干線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7.深化土地供應改革。鼓勵采取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長期租賃等供應方式。推進工業用地帶條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租賃)。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青島、煙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各片區(青島)和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內新供應工業用地100%按“標準地”出讓,鼓勵重點區域外新供應工業用推行“標準地”出讓。
8.強化能源資源保障。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突出緊缺戰略性礦產,設立5大勘查專項。圍繞魯西鐵礦、膠東金礦等重要成礦區帶,部署開展10幅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加強金紅石型鈦、鋰、氦氣等調查評價,加大金、鐵、銅、稀土等深勘精查力度,新增2-3處礦產地,圈定找礦靶區10處以上,力爭實現找礦新突破。以魯西北、魯西南地熱資源富集區以及魯東、魯南地熱資源豐富地區為重點,部署開展15個典型地熱田的地熱能調查評價與勘查,進一步掌握全省地熱資源家底。制定探礦權出讓方案,分期分批出讓10-15個探礦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繁榮初級勘查市場。
9.加大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公益性供給力度。完成全省首版1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制作和近岸10米以淺海域水下地形測繪,發布2024年版實景三維山東,并減免各類用戶成果使用費用,繼續實行免除企業用戶GNSS靜態數據后處理費用政策。探索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要素跟著項目走”,對省級重大項目需求實行“一案一策”,免費提供全品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服務,現有數據無法滿足需求的,納入基礎測繪計劃專項保障。提升全省無人機聯動管理平臺運維服務能力,實行免費入駐政策,推動全省無人機資源共享應用。
三、提升審批質效
10.取消重新預審。對建設項目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申請總面積超出用地預審總面積10%以上的或范圍重合度低于80%的,不再重新預審。
11.深化“多評合一、多測合一”改革。統一“多評合一”論證報告,對實施“多評合一”論證的建設項目,不再單獨編制耕地踏勘論證、永 久基本農田占用補劃論證、規劃選址論證、穿越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避讓論證、節地評價等有關專項報告,只需編制《建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論證分析專章》報告作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的申報材料。進一步完善“多測合一”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加大推廣使用力度,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展工業企業落地全流程測繪事項“零成本”等方面的改革探索。
12.優化重大項目先行用地。支持符合條件的國 家重大項目和省級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積極申請先行用地,爭取國 家重大項目、控制工期單體工程用地應保盡保,其他工程不超過用地預審控制規模的30%,保障項目及時開工。直接服務于先行用地對應建設項目的制梁場、拌合站可按規定申請臨時用地,但不得占用永 久基本農田。
13.優化臨時用地政策。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對于直接服務于鐵路、公路、水利工程施工的制梁場、拌合站,需臨時使用土地的,其土地復墾方案通過論證,業主單位簽訂承諾書,明確了復墾完成時限和恢復責任,確保能夠恢復種植條件的,在不占用永 久基本農田的條件下,可以占用耕地。
14.優化用地審查報批。報國務院審批重大單獨選址項目用地可容缺受理,允許分期分段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國 家、省重大項目直接相關的改路改溝改渠和安置用地可與主體工程同步報批,確實難以同步報批的,可按用地審批權限單獨報批,用地規模不得超出原有用地規模。鐵路項目已批準初步設計明確的“四電”工程,可按照主體工程用地審批權限單獨辦理用地報批。
15.支持項目優化調整用地。已批準用地項目建設過程中,因地質條件、文物保護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確需改變原批準用地范圍,或優化建設方案減少土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占用的,建設單位可按程序申請調整用地。
16.優化成片開發方案報批審查。成片開發方案隨報隨審、即審即批。省級不再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有關方面征求意見等材料,由設區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出具審查意見并負責。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國土空間規劃調整或不可抗力等因素無法實施的已批成片開發方案,允許進行調整。
17.優化臨時用海審批程序。對施工難度大、存在試采需求等特殊情形的海上油氣勘探用海活動,建設周期較長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互花米草治理項目涉及的臨時海域使用活動,期限屆滿確有必要延期的,建設單位可向臨時用海批準機關提出申請,在承諾及時拆除臨時用海設施和構筑物的前提下,經批準可予以繼續臨時使用,累計臨時使用相關海域zui長不超過一年。
四、盤活存量資源
18.推動存量土地盤活利用。落實“增存掛鉤”制度,持續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嚴格控制年內新增閑置土地凈減少率不低于15%,省級統籌確定下達各市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增存掛鉤”所核補的計劃指標全部返還各市,由市縣自主安排使用。
19.鼓勵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地下空間建設項目,可以依法采用劃撥方式取得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將地下空間用于商業、辦公、娛樂、倉儲等經營性用途的,應以有償使用方式辦理用地手續。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層確定土地出讓價款。
20.探索工業標準廠房分割及分割轉讓審查登記。國有建設用地上已確權登記的工業標準廠房,在遵守實物分割和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分割相關原則、不改變功能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由權利人申請,經有審批權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審核同意,可以根據需要按幢、層分割,并申請辦理不動產登記。
21. 推動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加快處置。對選址位于“未批已填”類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圖斑區域的項目,在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審查備案意見要求,依法依規查處問責到位并承諾落實生態保護修復措施的前提下,簡化海域使用論證要求,加快推進用海手續辦理,引導符合國 家產業政策的投資項目有序落地。
五、筑牢安全底線
22.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嚴格“以補定占”,確保耕地保護目標只增不減、永 久基本農田非耕地流出只減不增。持續開展耕地遙感動態監測,強化耕地保護考核結果運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23.嚴格規范自然資源執法督察。加強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紅線等區域監測。嚴防違建別墅、挖湖造景、假借各種名義違法采礦等問題。聚焦違法行為多發頻發領域,開展省級自然資源督察。認真整改國 家自然資源督察、森林資源監督以及巡視、審計等反饋問題。嚴格落實統籌規范耕地保護衛星遙感監測要求,構建衛片執法工作新機制。
24.加強科技支撐引領和國際交流合作。面向地質找礦、地熱能開發、測繪地理信息及空天數據、生態保護等關鍵技術領域,積極組織申報重大科研項目,申報2-3家省部級科創平臺。成立自然資源科技委與咨詢委,持續打造“才聚齊魯,智慧資源”人才品牌,開展自然資源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遴選推薦。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導則》《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等自然資源領域急需標準制修訂。面向重點科技需求,支持有關單位“走出去、請進來”,深化多層次、全方位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5.守牢防災減災和安全底線。以林長制考核為抓手,壓實各級各部門森林防火責任,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扎實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加強互花米草除治管護修復,力爭全省清除率達到90%以上。
本通知自印發之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具體政策措施已明確執行期限的,從其規定。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2024年5月7日